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学术出版是出版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规范学术出版对提升学术出版水平、推动学术出版繁荣、促进学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意义重大。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以及学者和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9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新出政发[2012]11号)[1](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学术出版规范良好的开端。本文从学理层面对学术出版规范进行分析、探讨。

 

  一、学术出版规范的含义

 

    学界和出版界鲜有学术出版规范的定义,所以在讨论学术出版规范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学术出版规范的概念。

 

    《通知》指出,“学术著作是作者根据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在理论上有创新见解,或在实践中有新的发明,或具有重要的文化积累价值”[2]。本文讨论的学术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型著作,通俗理论读物、科普读物等不在其列。

 

    《现代汉语词典》对作为名词的“规范”解释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3]。从规范论的角度来看,学术出版规范就是在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著作者学术规范的要求。要求学术研究成果发表要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力求体现学术成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传承性,体现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尊重。其次是对出版者技术规范的要求。要求出版单位建立对学术成果科学评价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做出科学评估,同时要求编辑加工、印刷装订等出版环

节必须遵守相应规范要求。

 

    学术出版规范的定义也许见仁见智,但作为一个规范必须具备公共的特征。第一,具有强制性。虽然规范是人为的规定,但它一旦产生就是一种事实存在,是学术出版必须强制执行的标准。第二,具有逻辑性。规范制订要合乎逻辑,在尊重现有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第三,具有普适性。既适合学术研究,便于学术价值评价和学术成果交流等,又要符合编辑规律,促进学术出版繁荣发展,避免学术规范和出版规范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阻碍学术创新以及学术著作出版繁荣。第四,具有可操作性。即学术出版规范既能方便学者又方便编辑使用,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二、规范学术出版的学理根据

 

    尽管出版规范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分歧。笔者从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据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遵守学术出版规范具有法规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多个层次法律法规构成的法律体系。在宪法的框架下,我国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文本,如《民法通则》《著作权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以及《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对学术出版规范都有涉及;教育部签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等文件,以及系列国家标准(如:量和单位标准GB3100-1993、GB3101~1993、GB3102.1~13—1993),都对学术出版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2.规范学术出版具有现实根据

 

   学术出版泛滥到了迫切需要治理和规范的时候,是规范学术出版的现实根据之一。现实情况是学术出版泛滥,伪科学、伪成果混淆是非;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化现象十分突出。这些不良现象严重阻碍学术出版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学术出版不规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国际化,提升我国学术研究水平是规范学术出版的另一现实根据。随着信息全球化,学术研究、学术出版国际化趋势已成共识。所以要主动与国际接轨,促进学术交流国际化,不断提升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学术图书4万种左右,但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成果屈指可数。有数据表明,我国出版的学术图书每年能被国外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不到1万种,能被译成世界主要文字进入国际学术交流体系的不过千种左右。[4]这其中的缘由固然很多,但学术出版规范不完善,与国际标准和规范不接轨不无关系。

 

  三、学术出版规范失衡的博弈分析

 

   学术出版规范失衡是学者、出版者等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1.守法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是造成学术出版失范的主要原因

 

   造成学术出版失范的一个缘由就是部分学者和编辑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有法不依。如对待引文这件事,不同治学态度的学者就迥然不同,部分学者不肯花功夫查找原文,而是转引。尤其对学者的量化考核机制,使得一部分道德自律能力差的学者急功近利,不能坚持求真务实的学术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或伪造科学数据等,完全丧失了对学术的敬畏。另外,一些出版单位经济效益至上,加之部分编辑没有严格坚守职业操守,在执法不严的情况下,不能正确对待学术出版规范的问题。

 

   2.低成本高收益是滋生学术出版失范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在经济学中“通常假定各种经济行为主体是具有利己心的,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己主义行为方式,并不排斥人们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5]学术出版无论是对学者还是对编辑来说,都是有利可图。对学者而言,出版学术著作是学术成果的标志,可以为学者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和社会声誉提高带来好处;同样,学术著作的出版,与编辑和出版单位也是利益相关的。尽管学术出版规范对学术的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规范约束不严格的情况下,低成本高收益的诱惑,让一些学者和出版社铤而走险成为可能。

 

    3.学者和编辑信息不对称是学术出版失范的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活动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人所不拥有的信息,由此导致这些参与人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问题。[6]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学术出版过程中自然也存在。理论上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是相一致的,但在实践中有相冲突的地方。一些学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科专业规范,无暇顾及出版规范,即便符合出版规范的要求,其学术创新性也可能不足。另一方面,出版单位更多地注重出版行业的技术规范,对学术规范不甚了解,特别是跨学科的非专业编辑。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出版社还没有力量建立学术评价体系,难以判断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这就导致双方可能各执一词,由此造成学术出版失范。

 

    学术出版失范的主要危害是打破社会平衡,增加社会交易中的信息费用。也就是说不遵守学术出版规范的人可能剥夺了另一部分人获得资源的机会和权利,使得另一部分人丧失资源和机会,造成客观上的不平等。全国现有580多家出版单位,90%以上的都出版学术著作,年出版学术著作约4万种,人文社科类学术著作约2.2万种左右。[7]如何做好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促进我国学术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四、规范学术出版的对策

 

   1.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立法。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有的法规甚至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全民守法”。[8]完善立法,保证学术出版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学科专业规范制订。学会、行业协会和有条件的出版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符合不同学科发展规律、适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细则,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体系。第三,提高违规成本。要把学术出版规范执行情况与出版单位生死存亡关联起来,引导出版单位重视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指出:将学术出版规范执行情况作为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国家级优秀图书推荐、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与验收,以及出版单位年检、等级评估等工作的重要条件。[9]第四,推行学术出版许可准入制度。要规范学术出版行为,对学术出版单位规范准入门槛,例如对出版单位的社会声誉、学术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等做出明确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学术出版规范。从实践来看,凡有学术出版门槛的单位,反而得到学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促进了学术出版的繁荣发展。

 

   2.借鉴国际经验

 

   美国的学术出版规范比较完善。一是美国有通用的学术出版规范手册,《芝加哥手册》和《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册》是美国各出版单位和学术杂志对稿件要求的最常用标准,适用于学者和出版机构使用;二是美国不同的学术领域,还有行业自身的规范手册,如语言文学研究领域有《MU论文写作手册》,心理学领域有《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制订详尽的学术出版规范。

 

   3.借鉴国内实践经验

 

   在国内学术期刊规范先于图书出版,有相当多的学术期刊对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比较到位,尤其是那些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例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辑》创刊于2000年,2007年《浙大学报(A辑应用物理和工程)》(英文版)就通过了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ISI)的严格评估,列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2008年《浙大学报(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英文版)也被列为SCI—E来源期刊。办刊不到7年时间,《浙大学报(A&B辑)》(英文版)就被SCI—E收录,这是中国综合性大学学报在SCI刊源零的突破。其成功的根本因素首先是严格遵守学术出版规范,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办刊;其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采用国际化匿名审稿;再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编辑队伍。这也许为学术图书出版规范提供了参考范例。

 

   4.优化学术出版环境

 

   出台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固然十分重要,但优化学术出版的环境不可或缺。比如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学术评价体系、出台鼓励学术著作出版的机制。同时,优化出版环境,形成学术出版的有效机制。学术著作曲高和寡,市场需求小,要加大国家对学术著作出版的投入,鼓励高水平原创学术著作出版。出版单位要有使命感,着力培育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编辑,制订符合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编辑出版流程和考评体系,为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营造一个平台,鼓励更多的精品力作出版。(杨晓鸣 黄娟琴)

 

参考文献:

 

  [1][2][9]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EB/OL].2012-09-24.http//www.gapp.gov.cn/news/1663_3.shtml

 

  [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组.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9.

 

  [4][7]2015中国学术出版年会演讲实录(全文版)[EB/OL].2015-01-25.http://www.bookdao.com/article/58546

 

  [5]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9

 

  [6]李建琴,史晋川.微观经济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19

 

  [8]本书编辑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9

 

来源:中国出版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