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在研讨会上,专家表示,传统出版商要从简单提供图书内容,向提供“内容+服务”的角色转型。这一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认同。

 

    工信部近日发放5G商用牌照新闻的刷屏,再一次挑动了包括出版人在内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神经。5G时代扑面而来,无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铺上一条“高速路”。在新机遇、新挑战之下,出版业如何开拓新模式、培育新产品、打造新生态、实现新价值,成为摆在每位出版人面前的关键问题。6月5日,在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指导,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承办的“Books New+书业新生态——面向未来的思考”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讨。

  内容与技术相融,提升体验

  “大数据、区块链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以适应知识传播的新模式。”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在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图书发行业工作时,如是强调技术与发行业融合所取得的成绩。谈及未来发行业出现的新趋势,他进一步强调了“拥抱新技术”的重要性。

  “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和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出版内容的纸电同步、发展方式的线上线下同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艾立民表示,大数据的运用,特别是用户数据将成为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媒体营销,信息的标准化,特别是社店信息上下贯通和无缝连接将成为重要环节,发行业要真正解决有系统、无数据,有数据、无共享,看数据、无想法,有需求、无办法的短板。

  围绕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大家在研讨会上形成的共识是:传统产业借助新技术,将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并创造更大的价值。5G时代的到来,使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技术成为常态化资源,更有望解决传统出版与技术融得不够深、不够透的问题。

  华为中国区副总裁董明认为,5G是为内容而生的网络,可以让内容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和无时不有。对于包括出版在内的内容产业来说,5G大带宽、多连接、低时延的特性将降低内容获取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5G时代,首先发展起来的将是VR产业。到2025年,VR产业个人用户数量有望达到3.4亿。”董明表示,目前VR内容制作困难、成本高,VR头盔戴上有眩晕感,5G将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5G将促使折叠屏、大屏、多屏阅读终端出现,将深刻变革游戏和远程教育行业。“随着音频与视频的深入应用,AI语音交互等服务方式在多场景、多功能中的应用会呈现全程、全网、全速的智慧媒体生态,为用户带来高清的、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董明说道。

  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董明认为,5G的普及会带动内容产业逐步多样化。出版单位可以从3个方面不断完善工作。一是内容重耕,通过音频、视频、AR,VR等多形态改造,将内容存量优势转为增量优势。二是场景重塑,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重新理解用户需求,根据用户习惯和场景推送不同内容,围绕用户开展出版发行工作。三是渠道重构,通过5G万物互联实现用户有效触达,通过数据精细化运营,实现不同渠道的精准服务。

  线上与线下相融,提供服务

  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用移动化、知识化、视频化、有声化分析了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知识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付费,而是要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魏玉山说道。

  当天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出版发行单位在产品结构上多涉及教育出版,研讨会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分享了信息化时代,教育出版如何向提供“内容+服务”的角色转型。

  “教育出版的用户实际上就两个,一个是教育行政部门,也就是学校,一个是最终的用户,就是学生和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育出版面对用户需要思考至少3个问题。”王志刚表示,一是用户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用户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三是未来还将发生哪些变化?面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传统出版人也需要思考3个问题:出版人提供了什么?提供了多少?用户满意吗?

  王志刚的提问令与会人员陷入思考。他则进一步表示,教育出版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为教育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信息化时代,出版单位需要以数字教材为核心,构建新型的优质内容资源体系来服务教育。建设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配套资源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民营企业也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人教社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提供服务有所不同,樊登书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宁从发行的角度提出了拓展线下场景提供知识服务的新思路。2016年年底,脱胎于樊登读书会APP的首家樊登书店在福建泉州成立。截至目前,全国已开设230多家樊登书店,线上会员超过1800万人。

  结合樊登读书会与樊登书店的发展,吴宁用“一场球赛”来形容知识服务的“前世与今生”。在分析到知识服务的下半场时,他表示,随着5G、VR等技术的到来,线上知识付费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将知识付费场景向线下延伸。

  “在这场‘球赛’的中场休息阶段,我们曾发现用户从轻阅读、深阅读到线下社交阅读的发展趋势。”吴宁表示,当线上产品差异化难度更高时,营造个性化的线下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书店作为承载文化的“实体堡垒”,必须满足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方向。通过认真分析用户群体需求,根据用户画像来提供精准的线下知识服务。

  出版与其他产业相融,开发产品

  在魏玉山看来,出版业融合发展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与技术的融合,二是与文化、教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

  魏玉山的观点与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不谋而合。“未来出版要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蒋艳平以“出版+旅游”为例,阐释了围绕用户需求,打造关联产品的做法。出版社在一本旅游书取得很好销量的情况下,可以组织读者去书中提到的地方旅游。因为同行的人都是看这本书的人,领队也是对书中知识有深入研究的人,这趟出游会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所以尽管收费要高于旅行社,相信仍然会吸引很多人参加。

  当然,对于出版单位来说,融合发展的核心依然是内容。正如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发协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五洲世纪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登权所言,在融合发展的时代,打造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是出版发行企业首要的责任和最重要的坚持。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要坚守用户思维,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如何深耕内容上,蒋艳平进一步强调了内容策划和营销能力的加强。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就是对内容的创造与增值,并进行多场景、多形式的产品开发。

  “只有抓住用户或者抓住内容,甚至两边都要抓住,出版的产品才会有价值。”蒋艳平表示,在为内容增值方面,编辑要告诉作者读者需要什么,这本书怎么写,怎么调整,装帧成什么样,等等。只有编辑对读者有深入的了解,对内容的表达和重现作出足够多贡献,作者才愿意与你合作。从营销的角度看,编辑要能把图书的内容与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让读者认识到读这本书的必要性,产生阅读的冲动。

  “当内容和营销都做好了,品牌影响力与用户黏性建立了,后面才会有更多基于读者群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整合。”蒋艳平总结说道。

(作者: 尹琨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