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文字的一席盛宴 |  《御制盛京赋》


来源:民族出版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清代形成的大量满文古籍文献中,用完整的三十二体满文篆字刊刻的书,仅有《御制盛京赋》一种,其研究和使用价值自不待言。


内文4.jpg


自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额尔德尼、噶盖等人创制的满文,是在蒙古文字基础上创制的,其字母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没有圈点,所以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到后金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颁令改进“老满文”(达海改进的满文称“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满文,一般都指“新满文”。),再至乾隆十二年(1747)开始钦定颁布“新清语”。清朝历代君主努力推动满文改进,以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语言文字交流之需要。


内文3.jpg


满文按其书写的基本特点,大体可以分为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雕版体和匾额体等几种字体。满文的篆字,早在满文创制之初就已出现,只是种类较少,字体单调,使用不广。乾隆皇帝对满文篆字的已有字体和使用现状也感到不甚如意。乾隆十三年(1748)特命协办大学士事务户部尚书傅恒等人仿照汉文篆字重新创制满文篆字。傅恒等人查阅有关汉文典籍、铭文和石刻后发现,汉文篆字源远流长,而且字体名目繁多,不少字体未能流传下来,当时查到可供模仿的字体有三十余种,经奏请核准,仿照汉文篆字创制了三十二体满文篆字。


内文5.jpg


在创制满文篆字的过程中,不仅创制了三十二体满文篆字,而且整理规范了三十二体汉文篆字,同时还统一命名满汉文三十二体篆字的名称,即玉箸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钟鼎篆、垂露篆、柳叶篆、殳篆、悬针篆、龙书篆、穗书篆、鸟迹篆、垂云篆、鸾凤篆、科斗篆、龟书篆、倒薤篆、鸟书篆、坟书篆、大篆、麟书篆、转宿篆、雕虫篆、刻符篆、金错篆、鹄头篆、飞白篆、龙爪篆、奇字篆、缨络篆、剪刀篆、碧落篆。从此,满文篆字的种类增多,字体规范,名称统一,便于学习和使用。在三十二体篆字中,每一体字都是针对某一实物特征的细腻描画,每一个字或者每一笔都蕴涵着一幅实物图,看上去十分形象逼真,大部分为象形篆。满文单词中的字母,有的笔画是阳文,有的笔画是阴文,其圈多呈长方形,点多为竖道,但是圈的形状、大小和点的长短在单词中有所不同。满文各体篆字,除笔画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书写变化不大。总之,无论是汉文篆字,还是满文篆字,各具特色,形象逼真,造型精美,是汉满文字发展史上一定阶段的标志性文字,成为书苑中重要的一体,而且满文三十二体篆字的创制充分体现了满汉文化的深度交融。


翻页.jpg

《御制盛京赋》内文 

民族出版社

为了推广和使用新创制的满文篆字,傅恒等人向乾隆皇帝提出用满汉文三十二体篆字刊刻《御制盛京赋》的建议,乾隆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盛京赋是清乾隆皇帝弘历撰写的一篇赋,为乾隆八年(1743)九月,乾隆皇帝赴盛京谒陵祭祖期间所作,追述了满族起源、列祖列宗创业的功绩,表达了对东北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喜爱,赞扬了盛京宫廷建筑群的恢宏壮观,表露了对佐命勋臣的怀念与崇敬。由内务府武英殿修书处雕版印刷的《御制盛京赋》,以满汉文两种字刊刻,分别装订成册,满汉文各一册,而且满汉文的版本特征完全相同,半页版框高 19.7厘米,宽13.3 厘米,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半叶 7行字。汉文本大字每行18字,小字双行 16 字,满文本半页行字不等。此本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都有收藏。辽宁省图书馆还藏有一部手抄满汉蒙文三体合集《御制盛京赋》,其中满汉文部分完整,而蒙古文不全。


翻页-2.jpg

《御制盛京赋》内文 

民族出版社


乾隆十三年(1748)用满汉文三十二体篆字书写的《御制盛京赋》,以满汉文每种篆体各写一部,分别装帧成册,满汉文各 32 卷。每一部书有四部分,一是乾隆帝为篆书盛京赋颁降的谕旨,二是盛京赋的正文,三是各该部书所用篆字的简要考述,四是傅恒等人撰写的跋文。每部书用篆字书写外,还在篆字旁标出相应的楷体字,便于对照识别篆字。


立体图-1.jpg

《御制盛京赋》(1-10册)

主编:  吴元丰

策划:  李有明

出版发行:  民族出版社

开本: 889毫米 × 1194毫米  1/16

定价: 7280.00 元

ISBN  978-7-105-14382-5/J · 761 


满文篆书《御制盛京赋》有内府精写本和武英殿刻本两种,其中内府精写本仅有一部,辽宁省图书馆收藏 21 卷,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 1 卷,尚缺 10 卷;而武英殿刻本则有多部,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等单位。内府精写本,线装,四周双边朱丝栏,页面高 35.4 厘米,广 21.7 厘米;半页版框高 22.4厘米,广 16.8厘米,楷体字与篆字隔行相间,对应排列,各5行。白口。版框为手绘,抬头格式严谨,书写精美,字大舒朗。武英殿刻本,线装,四周双边,半页版框高 21.8 厘米,广16. 5 厘米。楷体字与篆字隔行相间,对应排列,各5 行。白口,单鱼尾。版口处有满文书名、满文页码。开本宏阔,纸张厚实洁白,墨色润泽。满文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不仅是学习和使用满文篆字的工具书,而且是研究满文篆字的珍贵文献。该书的汉文本,2000 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分装上中下3 册,而满文本迄今未曾出版过完本,仅于 1932 年大连右文阁抽选满汉文原书各体首页制版印刷,装订成 1 册,共印 80 册,作为礼品赠送。


立体图-2.jpg

《御制盛京赋》(1-10册) 

民族出版社


为了发挥《御制盛京赋》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给广大满文学子和书法爱好者创造便利的阅读途径,同时为满文研究提供必要的工具书和基础性资料,今特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武英殿刻本,仿真扫描制版,尽量保持原书基本特征,即原书分编册特点及版框风格,唯因印书开本需要,版面作了必要的压缩,装订成 10 册。为了便于检索阅览起见,在贴口处分别添加了满汉文书名、篆字各体名称。另外,抽选原书各体首页制成“满汉文篆字图样”,选出原书中的各体篆字考述汇编成“满汉合璧篆字考述”,原书前收录的上谕排版成“满汉合璧上谕”,盛京赋正文排版成“满汉合璧御制盛京赋”,原书后收录的跋排版成“满汉合璧跋”,新近查到的傅恒等请准篆书盛京赋满汉合璧奏折排版成“满汉合璧奏折”,作为附录,编排在全书之末,以便读者更全面了解满文三十二体篆字的创制及篆书《御制盛京赋》的全过程。


立体图-3.jpg

《御制盛京赋》(1-10册) 

民族出版社


本书附录的“满汉合璧篆字考述”“满汉合璧上谕”“满汉合璧盛京赋”“满汉合璧跋”和“满汉合壁奏折”,分别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发的榜书体、行书体、雕版体、书名体和奏疏体满文排版。






文章作者 || 吴元丰

摘自《御制盛京赋》出版说明





采购渠道

❅❅❅❅❅❅


北京民族文化书店


☎ 010-58130126 18610499513





LOGO-weixin-2.png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