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以情歌闻名的康定,有着怎样溜溜的故事?

来源:道中华

logo.png

  康定,在藏语中叫“打折多”、在汉语中称为“打箭炉”,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锅庄文化发祥地,更是一个多民族交往、多文化交融之地。近日,“道中华”专访西南民族大学田茂旺教授,讲述康定因商贸而兴的发展历史。

▲一首广为传唱的《康定情歌》让康定名扬四海。然而,康定不仅是一座有情歌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康定历史悠久,素有“藏卫通衢”“川藏要冲”之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田茂旺:民国以前,康定是周边区域商品交换的门户。康定三面环山,雅拉河与折多河交汇而过,有东、南、北三个方向的通道。从拉萨出发,由康定向东,经深坑、柳杨、大藏、日地、头道水、大岗等过泸定到雅安,达成都平原。从成都平原出发经雅安,由康定向南经理塘、巴塘进入西藏察雅、昌都到达拉萨,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到青海、甘肃,进入西藏。

  康定东连成都和雅安、西通西藏、北达青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为贸易集散提供天然条件,使其从一个峡谷荒野草滩,到清代发展为物资与文化交流的高原重镇。

记者:作为贸易物资集散地,康定主要流通的商货有哪些?

田茂旺:西藏交通不便,所需所产很不协调。日常生活所需的茶、布、烟草、铜器、宗法器及装饰品等都不是本地所产,需要从外地购买。所产的兽皮、羊毛、麝香及药材较为过剩,需要向外地销售。

  康熙年间,在康定开辟边贸市场、设置榷关,加速了货物流通,康定成为物资集散地。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已发展为国内三大商埠(上海、武汉、康定)之一,每年贸易总额达300多万元。

▲为供应高海拔地区饮茶需要,川、滇、陕等地采用特定工艺生产砖茶,通过“茶马古道”与西藏的马匹、药材进行交易。(谢光辉 摄)

  以康定为中心流转的商货属于远程贸易,需跨越山地、平坝、沟域、高原等多元、复杂的地理生态文化系统。

  流通的商货包括输入型、输出型以及利用输入地与输出地素材、技艺加工而成的结合型三类。

  输入型商货以茶为主,还有布匹、服饰、绸缎、杂货等。经营此类商货的,以川陕商人为主。茶主要由雅安、荥经、邛崃、名山、天全等川商帮经营,资本较多,规模较大。纱布,初期主要由陕帮经营,后来四川商人增多,邛崃帮成为主要经营者;成都产的丝棉品及布匹由陕西帮经营。油酒、肉类、水果、烟业等由汉源帮经营,杂货业多由成都帮及川北帮经营。无论输入型商货的种类还是经营商货的商帮,都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输出型商货以药材、麝香、鹿茸、贝母、冬虫夏草、矿物颜料等土产为大宗,由陕商、川商及藏族商人经营,以物物交易为主。商人在康定周边各大市镇设分店采买,由打箭炉总号发售,以雅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分号销往全国各地。

▲锅庄作为贸易中介组织,在存放货物、提供食宿、斡旋调价及担保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图片来源:康巴传媒网)

  多民族文化元素结合型商货是利用共同原材料与相似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而创造的物质文化,较为典型的是汉藏文化元素结合型服饰,如猞猁狲大褂统、浮件袍统、混袍大褂统等,在原料、款式、工艺方面都同时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

记者:随着物资贸易的发展,各民族在生活、情感、观念上进行了怎样的交往交流交融?

田茂旺:康定商货的生产、加工、销售到消费各个环节都是由汉、藏等多民族共同参与完成的。

▲茶叶横跨横断山脉进入西藏,路途遥远艰险。若以体积大、运量小的散茶为主,运输困难、成本高昂。因此,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紧压茶工艺应运而生。(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作为藏族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物资,黑褐色砖茶采取特殊的发酵、拼配、包装工艺,符合消费者的味觉、视觉,同时满足了保存环境以及长距离运输等诸多层面的需求。人们在饮用时,根据口味、喜好等,制作成酥油茶、咸茶、清茶等。酥油茶工艺是将煮沸的茶汤滤去茶叶,加入酥油、食盐或其他佐料,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融为一体,呈乳白色浆汁,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在严寒缺氧的高原雪域,酥油茶既能驱寒暖身、止渴充饥,又能补充因缺少蔬菜水果所造成的营养不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康定商贸中的藏族服饰,汲取了传统藏族服饰特色,又与汉、羌、彝等周边民族服饰风格相互汲取渗透。服饰原料来自四川、云南、江浙、甘青等地,而制作款式、技艺文化符合当地人的审美与习惯。经营康定锅庄的女性们,以红绒线为辨,盘于头顶,以琉璃珠串于珊瑚玛瑙为项圈,以紫绿绸作背心,以氆氇为裙。

▲生活在甘孜州丹巴、康定的嘉绒藏族,经过与汉、彝等民族的长期交往,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地区藏族服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服饰特征。(刘斌 摄)

  康定锅庄经营者穿着半汉半藏的装束、流利使用多民族语言。在康定地区经商的各族商人,入乡随俗,穿藏装、说藏语,喝酥油茶、吃糌粑和生牛肉干。有的商人骑着马带着货物到乡村去,住在农牧民家中,逢年过节互赠礼物,成为固定的贸易伙伴。有的人由摊贩转为坐商,在当地娶妻定居。头缠红头绳的康巴商贩与川陕商人在酒店中把酒言欢,亲若一家。

  康定商货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来自不同地区,由于长期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人们在生产技艺、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相似性与共享性。

受访者简介:

田茂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刘渝西
制作 | 胡琪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