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成化斗彩鸡缸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群鸡”

 来源:道中华

logo.png


鸡缸杯的故事

关于鸡缸杯,有一个颇带温情的传说。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明英宗的儿子、年仅4岁的朱见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祁钰废了太子位,逐出紫禁城,身边只带了个随身丫鬟。7年后,明英宗夺回王位,少年朱见深才恢复太子地位。

朱见深的随身丫鬟在他最需要安全感和温暖的时候,对他照顾有加,因此在他17岁登上皇位不久,便封她为贵妃——这个丫鬟,就是比朱见深大17岁的万贞儿,人称万贵妃。

▲宋代佚名画作。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和朱见深的皇子染病离世。朱见深见万贞儿整日郁郁寡欢,自己也提不起精神。一日午后,朱见深在宫中翻到一幅宋代佚名画作,顿感一阵暖意。画中,一只母鸡带着5只小鸡,似乎在觅食,其乐融融的一家子顿时让他想到自己的爱妃。他知晓万贞儿喜爱珍玩之物,最近陶瓷上流行的斗彩烧得精绝,何不试试将此画移到瓷器上?朱见深当即命人设计样稿,发往景德镇御窑厂,以斗彩技艺烧造小杯。

约莫数月,成化皇帝朱见深私人定制的斗彩小杯烧制完成。画面一派田园风光,轻松有趣。彩料是当时最好的,用得极为淡雅,胎质雪白细腻,釉面滑润,杯壁薄得可透出影子。杯子在设计上省去圈足这一破坏画面整体感的存在,改为烧制难度更大的卧足,盈盈一握,甚为趁手——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斗彩鸡缸杯”。

2014年4月8日,苏富比公司上拍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由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人民币竞得,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群鸡”。

IMG_258

▲2014年4月8日,苏富比公司上拍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最终由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人民币竞得。

各个时期的斗彩

斗彩在明成化一朝大放异彩绝非偶然,也并非一时兴起。斗彩工艺为先在素坯上用青花勾勒好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高温第一次烧成一件青花器;然后再在青花勾勒的轮廓线内用彩料填涂,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二次入彩炉烘焙成一件斗彩瓷器。

▲明宣德时期的青花五彩高足碗,碗上仅鸳鸯翅膀部位运用斗彩技艺。

清中期雍正乾隆年间,有个叫张九钺的人酷爱陶瓷,做官被贬后游历四方,著有一本《南窑笔记》。其中写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文字中的填彩,就是今天所说的斗彩,而书中的“斗彩”应该是“青花五彩”。虽然称呼有些错位,但《南窑笔记》依然是首次提出斗彩叫法的著作,极具参考研究价值。

▲左图为“成化鸡缸杯”,右图为“康熙朝仿成化鸡缸杯”。

为何斗彩之名出现得如此之晚?究其原因,是因各个年代叫法不同。

明代把斗彩统称为“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寺藏有一件明宣德时期的青花五彩高足碗,应是当时赏赐之物。碗上大部分纹样用青花和五彩的形式表现,仅莲荷鸳鸯中的鸳鸯翅膀部位用青花勾勒轮廓线,后用黄彩渲染。虽然面积很小,但已是斗彩技艺,算是斗彩的滥觞。如此算来,工艺比名字早出现好几百年。

▲清乾隆朝“仿生瓷”。

接下来的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朝野虽然动荡,目前也没有明确属这三朝款识的瓷器出现,但陶瓷烧造从未停止,也有许多上乘佳作流传于世。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御窑厂空白期地层,曾挖掘到很多斗彩残片以及残器,还有一些只画了青花而没有上彩的“半成品”。此时“斗”的面积已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种而被重视,属于斗彩的“发展期”。

IMG_262

▲清乾隆朝“各种釉彩大瓶”。

由于皇帝的喜爱,使得斗彩在明成化朝备受推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其迅速迎来“成熟期”。当时朝廷大力烧造的斗彩品种不仅有“鸡缸杯”,还有“高仕杯”“葡萄纹杯”“三秋杯”等,皆是名品。此时的斗彩用料最为讲究,用的是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料,矾红厚实油亮,绿彩晶莹清澈,体现出“明看成化”的雅韵。

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士人思想日新月异。陶瓷在此时也变换风格,粗细不一——粗瓷供平民百姓使用,细瓷供上层名流雅玩。

斗彩作为彩瓷的一种,在这个时候没能延续成化时的淡雅清新,而是随了五彩的大红大绿。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明嘉靖时期的斗彩小碟,用色鲜艳大胆,只有斗彩的形,却是五彩的神。

入清以后,文化环境发生巨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后,江山算是坐稳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复古仿古之风。

此时景德镇御窑厂郎窑仿的“鸡缸杯”属史上最接近“成化鸡缸杯”的佳作。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鸡缸杯”,曾长期被认定为成化时期的。直到2016年,才被故宫专家吕成龙“拨乱反正”——经过仔细论证,最终定为“康熙朝仿成化鸡缸杯”,足见康熙仿古之惟妙惟肖。

IMG_263

▲西汉彩陶鸡。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13年,但雍正皇帝品味高深,专爱往更远的时代攀模。此时的“鸡缸杯”更注重取其意,已不太注重一笔一画的复刻。画面虽然还是原样,但鸡的画法已有雍正朝风格。

到了乾隆盛世,无拘无束,好大喜功,以陶瓷之力,几乎可仿任何材质,这种炫技作品被称为“仿生瓷”。

不仅如此,乾隆还能将各种釉色烧于一身,“各种釉彩大瓶”便是一例,将15种釉彩融汇一瓶,技术上已无与伦比。

然而“做巧容易仿拙难”,“鸡缸杯”在乾隆朝已画不出成化时的古拙之感,只能算是“成化鸡缸杯”的变体。

乾隆之后,大清国力整体呈衰败趋势。虽然以鸡为纹饰主题的瓷器生产从未停止,但已和“成化鸡缸杯”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单纯的吉祥图案,讨个好彩头。

鸡与中国人的生活

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从精神生活到物质需求,人们早已离不开鸡。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里写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拒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很少有人知道,鸡除了五德之外还有四德,即“觅食寻虫无闲者,勤也;一颗一粒拣之者,俭也;吞糠咽草,不图厚酬自求半饱者,廉也;雌则生蛋孵雏者,献也。”因此,鸡也被称为德禽。不仅如此,鸡还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

回到现实世界,鸡和人类共处的时间可谓久远——新石器时代,鸡已经来到人们身边。在云南元谋大墩子、河北武安磁山、山东大汶口以及陕西西安半坡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可以说,鸡陪伴人类已达七八千年之久。考古人员也发现许多石器时代动物造型的陶器,其中就有鸡。直至今日,鸡仍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资料部提供。)

作者简介:

IMG_266

黑梦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办公室,痴迷研究古陶瓷文化,尤擅古陶瓷鉴赏与鉴定。




监制 | 肖静芳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责编 | 刘娴
审核 | 梁黎
编辑 | 俞灵
制作 | 胡琪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