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名字,何以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来源:道中华
屈原是中华民族至今还在用传统节日纪念的诗人,纪念屈原也成为屈原精神与当下有效的连接点,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实际的报国行动,让求索精神不断创造出现实价值。
他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灵魂,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每当端午佳节这一天,中国人都以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缅怀他。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2023年6月21日,龙舟选手在三峡大坝附近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水域进行龙舟比赛。(光明网发 王罡 摄)
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史学家司马迁先后来到湖南汨罗江河伯潭,他们不是来游玩,而是专程前来凭吊屈原。
到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先后来到屈原诞生地湖北秭归凭吊。李白还为此写下诗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两千多年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从台湾来到湖南汨罗和湖北秭归,凭吊心目中的伟大诗人。余光中感慨地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我觉得我现在写诗,是在参加一场接力赛。这个接力棒从屈原传下来,一路李白,一路苏东坡。现在传到我们手上,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因为传得太慢而传不给后人。因为这是整体的民族文化感。”
▲湖北省秭归屈原祠。(郑坤 摄)
屈原,何以让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如此敬仰?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意思是说,屈原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当上纵约长;对内实施改革,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然而,他的改革遭遇国内楚怀王宠妃郑袖、上官大夫等贵族保守派反对,秦国也不愿屈原等贤能之士促楚国强大,屈原最终遭遇贬官、流放。
流放途中的屈原将自己的个人际遇、腐朽现实以及美政理想、爱国情怀、民本思想等诉诸笔端,完成了由失意政治家到伟大诗人的转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流放途中的屈原得知楚国国都被占,复国无望,悲愤投江殉国。
屈原的出现,让中国文学此后从集体吟唱走向个性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从雅颂贵族唱诵到民间民歌题材,让中国文人从此有了“骚人”的雅称。梁启超如是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闻一多则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爱国精神的坐标
两千多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肌理。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与一些知识分子“入则儒法、退则老庄、隐则禅道”不同,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求索、清正高洁,在改革失败后没有同流合污,没有归隐林泉,也没有远走他乡,而是捍卫坚守着自己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
屈原最影响后人的地方,正在于他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数赞屈原,赞叹其忠心向国、情牵百姓、廉洁清正,并多次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名句来阐述爱国主义精神。
▲6月21日,2023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幕,开幕式上嘉宾与当地居民共同诵读屈原作品《离骚》。(光明网发 郑家裕 摄)
事实上,屈原及其作品早已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生活范式之一。
中国人取名素有“女《诗经》男《楚辞》”的传统。如梅兰芳、周信芳、戴望舒、朱自清、胡绳、南怀瑾、郑愁予等不一而足。
不仅人名,行吟阁、求索溪、濯缨台等地名,嘉树学校、正则学校、灵均中学等机构名,离湖读骚、芝兰谷、九畹溪等景区景点名,都出自屈原的诗句。
除了命名,读屈原辞赋,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标配。晋人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中国端午节”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008年,端午成为法定假日。
“中国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打包申报,分别是湖北秭归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的“西塞山端午习俗”、湖南岳阳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的“苏州端午习俗”。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县级非遗传承人高德珩龙船站头指挥。
唐代诗人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起源真的因为屈原吗?显然不是。
端午起源有星宿说、图腾崇拜说、恶月恶日说、卷毒说等求生续命指向,也有后来融入其中的介之推说、伍子胥说、屈原说、曹娥说等向死而生指向。
2010年6月16日,中国端午节成功申遗后的第一个国家节庆活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湖北秭归屈原祠前举办。活动的举办回答了“端午起源是否早于屈原?屈原为何会成为端午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灵魂?”等系列问题。
▲2012年6月23日,北京市第五届端午文化节龙头入水仪式。
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其主办的唯一全国性端午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这一传统节日的礼敬。
2020年的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再次引起世界对屈原及其作品与思想的关注。
世界公认的名人
屈原被国际社会关注并认可其实早有记载。
如越南文豪阮攸,在1813—1814年时出使中国,曾赴湘潭凭吊屈原并赋诗多首。其在《湘潭吊三闾大夫二首》中写道:“好修人去二千载,此地犹闻兰芝香。宗国三年悲放逐,楚辞万古擅文章。”在看到越南朝廷腐败后,他又作诗《反招魂》怀念屈原:“后世人人皆上官,大地处处皆汨罗。”
1972年,毛泽东在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以《楚辞集注》相赠。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中国诗人屈原、法国文学家拉伯雷、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古巴作家何塞·马蒂推举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20世纪80年代初秭归龙舟竞渡。
▲传统秭归龙舟——鼓在中间位置。
无疑,屈原是中华民族至今还在用传统节日纪念的诗人,纪念屈原也成为屈原精神与当下有效的连接点,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实际的报国行动,让求索精神不断创造出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郑承志,湖北省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谭兵,湖北省民宗委民族二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