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楼宇烈:中国人有着怎样的生命观?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logo.png

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文化。我个人认为,考察文化差异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么认识人类生命问题,即生命观——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生命怎样维系,怎么延续,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生命观。

世界上不同文化传统至少有三种典型的生命观。一种是以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生命观。他们认为,一切现实世界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都由一个“神”的世界来创造、控制和管理。基督宗教文化中的“神”就是造物主,人类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由造物主有意志、有目的创造出来的。

第二种是印度文化的生命观。他们也认为现实世界之外、之上还有一个“神”的世界。这与基督宗教生命观的差异在哪里呢?基督宗教强调唯一的神,印度宗教强调多神。印度宗教中,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虑来世,人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神来处理,神安排了“我”这样的生命状态。“我”就安于这样的生命状态。

第三种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并不是由一个外在世界创造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没有任何的目的。它不去构建现实世界之外、之上的另一个世界来创造、管理我们这个世界,而是重视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

▲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

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子女之间,有内在的血缘关系,我们称为“香火的延续”,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内在的关系,人与万物是一体的。北宋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有人跟我都是同胞,都是兄弟姐妹;万物跟我都是同类,我们都是天地所生。

在这样的生命观里,生命是相互关联、前后相续的。《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又说:“身体者,父母之遗体也”。“我”的生命是“我”父母生命的延续,这个“遗体”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尸体,而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

我把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称作“群体生命观”“连续性生命观”。可以用“火尽薪传”来形象地概括。生命就像一根燃烧的木材,这根木材烧完了,那根木材接着烧。

因此,中国人延续的生命观是把个人融入集体,强调个体是整体系列的一员,个体消亡并不影响系列的延续。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相联的,所谓天地生之本,先祖类之本,君师治之本。这种观念落实到个人身上,使每个人都注重自身人生品质的境界提升,强调积德和个体完善。因此我把这种生命观称作“大生命观”。“大生命观”使人们不会竭泽而渔,而是鼓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对社会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生命观还决定了彼此不同的文化特性。中国人关注现实世界,强调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跟万物相处,与万物既一样又不一样,人为万物之灵,在万物之中最为尊贵。人有思想、有精神生活,人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结合的高级生命体。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所谓“天地人三才”。在这个世界里,怎样做人是一个大问题。基督宗教强调神告诉人该怎样做,中国文化认为人应该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管做“神”的奴隶,还是做“物”的奴隶,都是自我主体性、独立性的丧失。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什么来管束的?大家会说:心啊,或者用现代的话讲是“脑子”。“心”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心是一身之主”,“心”是一个人言行举止的主宰。

《管子》有一篇叫《心术篇》,分为上下两篇。《心术篇》里讲,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是一身之主,主宰、管理五官。我们的五官与外界色、声、香、味等事物接触。如果心能够管住五官,五官能管住外在事物,心术就是正的。反过来说,如果五官被外界事物管住了,看到美味就管不住嘴拼命去吃,看到美色就管不住眼睛拼命去看……这样,五官也就管住心了,心术就坏了。

汉代《淮南子》说:“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圣人根据自己的肚量吃饭,吃一碗就够,那就不再多吃。“度形而衣”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来裁衣。“节于己而已”,你觉得适合自己就行。这样,贪污之心从何生起?

人在天地之间是什么?人就是天地的一颗心。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同理想”“小康社会”出自《礼记·礼运》。这篇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者,天地之心也”。我们想一想,人是天地之心,你这颗心一动,天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是不是很大的变化?所以,人要管住自己的这颗心,人类也要管住自己。张载四句教,第一句叫“为天地立心”,这句话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古人已经认识到人是天地之心,我们要给天地立一颗正心。

(本文节选自楼宇烈先生2023年出版新书《中国的智慧》。)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编辑 | 齐子通
制作 | 胡琪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