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穹庐盖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家|建筑中华系列文章之①

  来源:道中华

logo.png


开栏的话:

宅兹中国,万物生养。在世代生息营造的历史过程中,中华各族人民累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涌现出众多能工巧匠。充满智慧的建筑形式,朴素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装饰艺术,独特的木作、砖石瓦作等建造技艺,熔多民族传统文化于一炉,汇各地建筑精粹于一体。本栏目将从建筑的角度,探究各地区各民族建筑的独特魅力,通晓中华文明的不凡气度,领略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一个崇尚大自然、敬畏长生天的草原民族——蒙古族。蒙古族自古被称为“毡壁人群”,意指居住在蒙古包里的民族。蒙古包,古籍称之为穹庐、穹闾、毡帐、毡包,也叫帐幕,清人西清在《黑龙江外纪》中,始将毡包称为蒙古包。蒙古包形成、融合、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富于智慧的杰出创造。

01  穹庐为室,彰显适应自然的智慧

  大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是其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蒙古族统治者颁布的《大札撒》中规定:不得损坏土壤,严禁破坏草场。生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核心,蒙古族传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由此形成的环保习俗风尚,充满了深邃的智慧。在此背景下,便于携带、对环境损害较少的蒙古包应运而生。

  据南宋《黑鞑事略》记载:

“穹庐有两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蒙古包为毡木结构,轻便耐用,所用材料均可就地取材。作为一种古老的装配式建筑,蒙古包骨架由统一参数的“哈那”(一种木制可伸缩折叠的圆形网架墙)、“陶脑”(木制圆形天窗)、“乌尼”(联接天窗与墙的椽条)等标准构件组成。其平面呈圆形,直径一般为4米左右,面积在12-16平方米,边高1.4米左右,包中高2.2米左右。

▲传统蒙古包的框架结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解蒙古包。

▲草原上的蒙古包。

  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有朝日之俗,故蒙古包东南向而设,但这种习惯不仅源于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彰显了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02 从窝棚到毡包,各民族交流往来源远流长、频繁广泛

我们的先民用文字、图像等记载了民族建筑的变迁史,对蒙古包的记录亦不例外。《蒙古社会制度史》中提及蒙古包的衍变轨迹依次为:狩猎者的窝棚——覆盖皮毛的帐幕——有“颈”的帐幕——清代的蒙古包。

早期以狩猎为生的游猎民族栖身于一种上尖下圆,用树干支撑、以桦树皮兽皮覆盖的窝棚中,其形制与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斜仁柱”极为相似,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一带岩画中,就可看到这种较为原始的帐幕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北方游牧民族有居住“穹闾”的习惯,《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又据《盐铁论·论功》篇中言匈奴穹庐“织柳为室,毡席为盖”得知,其制作的材料为红柳条和毛毡,这些至今仍有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使者描述拓跋鲜卑的毡帐“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枨,覆以青缯,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谓之‘繖’(伞),一云‘百子帐’也”;《魏志·乌丸鲜卑传》注引称鲜卑族“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与今蒙古包的朝向一致;大同北魏墓2号墓出土的三件陶制毡帐模型,均有天窗、穹顶、围壁、伞形支架和覆毡。

唐朝毡帐建筑深受北朝文化影响,“唐人婚礼多用‘百子帐’……盖其制本出塞外,特穹庐、拂庐之具体而微耳者。卷柳为圈,以相连锁,可张可阖……”辽朝建立后,先民在城内搭设毡帐,其形象见于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辽墓出土的一幅石棺画,外观看起来与今天的蒙古包差异不大。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所用的大型宫帐又称金帐,“深广可容数千人”,容积大且装饰豪华,有的金帐还建在巨型车辆上,整体以车载运。这种宫帐的造型类似于内蒙古雅布赖岩画中的颈式毡帐,顶部开高天窗,外覆毛毡。蒙古族毡帐集北方民族之大成,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至今坐落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仍保存着这种宫帐风格。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席力图召(延寿寺)。(图片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

元代以后,蒙古族不断将传统的居住形式加以发展,清代出现了装卸、迁徙更加便捷的联结式陶脑的蒙古包。内蒙古博物馆所藏的清画《草原生活图》中的蒙古包外形与其相似。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图召(延寿寺)始建于明代,清代扩建,以藏族喇嘛庙为原型,同时吸收了回族、汉族建筑的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的琉璃砖包镶,殿顶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互辉映、绚丽夺目,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杰作。

直到今天,以蒙古包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筑,仍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太阳能、摩托车、小汽车等工具越来越多地走入毡房蒙古包,牧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如今旅行者来到草原,还可以体验各种蒙古包式帐篷宾馆,感受天人合一的建筑精髓。

▲伊犁哈萨克族的毡房,摩托车、太阳能赫然在目,牧民们已经走向现代生活。

▲蒙古包式图书馆,位于内蒙古、河北交界的木兰围场。

(作者简介:叶雨辰,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