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苏献忠制《纸》。(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若有一抹颜色能够划破漆黑的夜空,点亮整个世界,那必定是白色。闽人以火为媒,赋予高岭土生命,造就出德化白瓷,在人类艺术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世界瓷都——德化。(图片来源:德化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赖建明摄)
▲晚清德化白瓷许云麟制佛狮一对。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它港皆不制此物。”可以想见,当马可·波罗带着“中国白”返回欧洲时,曾惊艳到多少王公贵胄,那不同于青花瓷靛蓝色的美丽,是纯净的白,成为欧洲人心里的“东方白月光”。
▲清德化瓷欧洲一家人。大英博物馆藏。
清中期以后,随着厦门港的兴起,德化白瓷与世界的联结点再次发生迁移,形成了德化-永春-泉州-厦门的国内运输路线,并由厦门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据道光十二年刊印的《厦门志》所载,这些白瓷远销南亚、东南亚地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陶瓷文化的一张名片。
▲清德化白瓷犀角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从见到美丽的白瓷那天起,欧洲人未停下仿制德化白瓷的脚步。
“青白”,主要盛行于宋元时期。这是一种介乎青白之间的釉色,青白釉即青中泛白或白中泛青,色调深者近乎浅绿、色调淡者接近白色,亦有部分泛灰白或黄色,就在这深浅不一之中,呈现出德化白瓷的古拙之美。南宋晚期至元初期的德化青白瓷胎骨较为粗糙,胎釉皆薄,却也将古韵凸显得更淋漓尽致。而时至元代的青白瓷胎质更显洁白细腻,水清的釉色在积釉处更为淡绿色,这种流波的美感,莹润似玉的质地,足以令人痴迷。
“象牙白”诞生于明代。这种德化白瓷多用分室龙窑烧成,因釉中的铁离子含量提高,釉色呈现出白中泛黄的“象牙”色。通常而言,“象牙白”的器物造型多厚实丰满,装饰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釉层均匀,釉面晶莹,玻璃相好,微黄似凝脂。
“孩儿红”,是明代德化白瓷的极品。这是一种白中蕴红的窑变瓷,因其在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属于偶然生成,故而传世极少,被瓷器收藏界奉为“稀世珍宝里的极品”。它的胎质洁白细腻温润,釉面洁净莹亮,白中蕴红的色彩,在光线的照射之下,恍若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故而得名“孩儿红”。现今唯有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法国奎美特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极少数博物馆有所珍藏,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葱根白”亦属德化白瓷的典型“白”,一般作为民间日用品。其胎釉结合紧密,胎色白且质地坚硬,釉色白中略带有青,恰如葱根之美。《孔雀东南飞》有云“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芊芊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也将美人的手指比做“葱根”,这是一种白净之美。其明代制品雕刻痕迹较为突出,清代制品存世更多,包括碗、盘、杯、碟、钵、盅、盒、壶等器具以及人物雕像。
朴素淡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德化白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国白”点亮世界,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一次盛情邀约,以“一带一路”为媒,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点亮世界未来之光。
草原公主为何热衷于儒家文化?从700年前的那场“派对”说起|乾元永续之①
在唐卡里发现喜欢cos菩萨的文艺青年
公主出个嫁,走了两年多|西藏有路 古今不同之①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