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剽牛立碑》

1951年元旦,云南26个民族在普洱专区刻石铭碑,剽牛起誓:“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剽牛立碑》即取材于这段真实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队跃马挥刀,挺进西南边陲,清剿国民党残留在大陆的特务、土匪,击溃从缅甸入境的国民党将军李弭统辖的“云南反共救国军”。解放军指战员进村入寨,争取头人,宣传群众,促团结合作,促发展进步。于是,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出现在彩云之南。各族代表剽牛起誓,喝下咒水,歃血饮盟,竖起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又以忠诚和热血守护了这座丰碑。这座记录历史、铭刻信念、凝聚真情的石碑,至今依然高高地耸立在普洱大地。

小说上部“碑可以立——天意”,讲述了立碑的起因。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指战员张钧山率部进入佤山,因桥头猎杀一事结识了佤族头人达勐等人。张钧山等解放军官兵克服重重困难,身体力行,凡事为百姓着想,赢得了达勐为首的各族群众的认同和赞赏。1950年10月,各族代表们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归来后,他们着手准备并在宁洱县城剽牛起誓,竖起了一座民族团结誓词碑。

下部“碑不能倒——人心”,讲述了围绕着誓词碑所发生的故事。逃到境外的国民党军官张忠义与留在国内的特务朱青等人试图破坏誓词碑,极力挑拨群众和解放军的关系。达勐、岩邦、杜云良等人不为反动分子的威吓利诱所动,热血护卫团结誓词碑,英雄在火焰中壮烈牺牲,但誓词碑依然高高挺立,一如这片土地上二十六个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屹立不倒。

小说呈现了边地风情、英雄传奇、一段历史、一曲浩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学诠释,也是边疆多民族社会的历史映像。它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剽牛立碑》一书作者吴仕民,长期工作于国家民委,曾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熟悉并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大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长篇小说《铁网铜钩》《旧林故渊》《佛印禅师》《御窑重器》,发表中篇小说《疯狂的摩托车轮》和一大批散文,有多篇散文获奖。

刻石铭碑,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碑刻的内容如繁星耀空:或载录重大事件,或纪念重要人物,或宣示褒贬荣辱,或录存书画文论……但有一种碑极为罕见,镌刻的是众多民族铁石般的意志和信念。现在,让我们用力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去西南边地,寻找这样一块屹立在天地之间,也矗立在人们心灵之上的神奇石碑。

碑的直系先祖是竖石,它一出现便非同凡响,《仪礼·聘礼》有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可见,竖石是古代宫中必有之物,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用来辨识太阳的位置,确定时间的早晚。

有了文字以后,这种竖石的用途与名称不断演进。秦代称作刻石,汉代称作碑,成为了特殊的书写载体。书写的文字与石碑融为一体,则成为了具有丰赡内涵的精神和文化载体。几乎所有的碑都和生命联系着,因为无论是标记时间,还是载录事件,或是悼念亡灵,无一不是在诠释生命的过程和意义。石碑的功用和特质,得到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认同和珍爱,因而成为了中华民族一个极富特点的文化现象、精神寄寓和物质存在。经历过历史的风雨,民族团结誓词碑几经迁址,但始终如高高的山峰,昂然挺立天地之间。现在正矗立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北京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内,有一复制件傲然屹立,以坚硬的身躯和清晰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也昭示着未来。

2020 年 9 月初稿于景德镇南湖丽景

2021 年 2 月修改于三亚馨海湾

2021 年 5 月定稿于北京四边居室

 

 

 

图书语言: 汉文

类  别: 精品图书

作  者: 吴仕民

出版日期: 2022/09

定  价: 62.00

书  号: 978-7-105-16649-7/I·3144

Baidu
map